中國傳統倫理學說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德育價值
基礎教學部 趙繼忠
內容摘要: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發揮中國傳統倫理學說的積極作用,是建設和諧校園、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內容。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學說,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能夠凝聚一個民族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其基本內容主要是通過道德規范表現出來的。中國的傳統倫理,主要是儒家倫理。當前我國大學生需要強調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且認真地研究和吸取儒家傳統倫理觀念中那些合理的內容,對心性修養理論、仁愛待人之心、家庭孝悌之道、見利思義之理等方面挖掘其積極價值,建立起符合時代精神所需要的倫理觀念,對于糾正我們當前大學生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傳統倫理 大學生 德育價值
中華民族以五千年文明和優良完整的倫理道德體系而著稱于世,以“禮儀之邦”而自豪。但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的知識界在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下,發起了對傳統道德的徹底大批判,如梁啟超、陳獨秀一類的大文人已表現極端,公開提出,不管中國要建立什么新思想道德體系,首先要完全徹底否定和打倒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流風所及,一直影響到文化大革命時,發展到極至,斯文掃地,倫理道德被徹底瓦解!這樣做的一個好處,就是蕓蕓眾生基本上沒有封建禮教的影響了。但無道德則無顧忌,無顧忌則無所不為,這也就導致了現在一些大學生倫理道德觀念缺失!文革后,一些學者已提出,從五四運動開始的,對中華民族自身文化道德傳統的批判和否定相當過頭,是對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犯罪。實踐也證明,矯枉過正,傳統倫理道德被全面瓦解,面對五光十色的市場經濟,整個社會物欲橫流,道德倫喪,社會風氣日下也就是難以避免的。
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學說,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能夠凝聚一個民族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因此,在新世紀新階段,理應充分發揮中國傳統倫理學說積極進步的作用。
一、中國傳統倫理學說的基本內容與基本思想
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浩瀚淵博,主要是儒家倫理,其創始人是孔子。孔子繼承夏、商、周傳統文化,整理六經,創建儒家學說。他的思想經孟子發揚光大,再經過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逐漸形成兼容儒、釋、道等多種思想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孔子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儒家的倫理學說,其影響也一直持續到今天。
中國傳統倫理的基本內容主要是通過道德規范表現出來。中華民族在長期的道德實踐中,逐步積累與形成了一些世代相傳,并不斷調整和更新其內容的道德規范。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中的規范非常之多,每一個規范都有其獨特內涵。
國家教育委員會組織編寫,羅國杰主編的《中國傳統道德》的多卷本《規范卷》中把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規范分為四個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規范,有公忠、正義、仁愛、中和、孝慈、誠信、寬恕、謙敬、禮讓、自強、持節、知恥、明智、勇毅、節制、廉潔、勤儉、愛物;第二部分是職業道德規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師德、藝德;第三部分是家庭倫理規范,選取了三個最主要的方面,它們分別是親子關系的規范、夫妻關系的規范、長幼關系的規范;第四部分是文明禮儀規范,分別是尊老敬賢之禮,接人待物之禮,儀態言談之禮,慶典婚喪之禮。這些道德規范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中國封建社會倫理道德規范體系,充分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在人類道德文明上的智慧和貢獻。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基本思想主要體現在:
第一,天下為公。其實質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中的整體意識。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中的天下,既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也有以仁義為內容,以社會道德風氣為主要表現的天下。把統治階級的利益,升華為一種神圣的、必須普遍遵守天命的整體意識,或超越個體的、局部的利益,形成統一的、具有社會性利益的整體意識。因此,出現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的核心規范——公忠。與私相背、相反,就是公。忠就是“盡己”,是對人、處事的一種態度。一個人為人處事能盡心盡力,全力以赴,沒有任何保留。“公忠”則兼有公與忠兩個字的含義。講的是對于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社會整體利益的忠誠。它強調的是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以公滅私”、“至公無私”,強調的是為社會盡責、為天下盡忠的獻身精神。實際上包涵了愛“君”之國家和愛“大家”之國家這兩種內容和性質的愛國主義。其中雖然具有局限性,卻也形成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不以天下之大私其子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之類政治倫理觀念。
第二,為政以德。孔子認為道德教化是為政的基礎,而每個社會成員的道德自覺則是社會秩序穩定的基礎。如何才能實現“為政以德”呢?那就是執政者率先垂范。“政者,正也”,為政者應先正己。從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政治道德,體現為官員從政須加強道德修養和以“仁義”為政紀的要求。這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有其階級的局限性,但它畢竟是歷代統治階級或集團對于治理國家實踐經驗的理性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清正廉潔、開明政治的出現。實事求是地說,“為政以德”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文明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德教為先。“德教為先”與“為政以德”是儒家政治倫理思想遞進的上下兩層。“德教為先”并不僅僅在說道德教育為先,同時還明示了道德在儒家的政治藍圖中的核心地位,即把道德視為治國安邦的最根本的手段,視為立國之本。正因為如此,兩千多年來儒家學說教育并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無論是在地主階級上升和發展時期,還是在沒落時期,都有許多士大夫從儒家學說中汲取了營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做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在德教為先的思想下,形成了中國十分注重道德的倫理文化,被譽為倫理之邦。
第四,修身為本。修身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概念,在孔子那里被稱為“修德”、“克己”、“正身”、“修己”。從內容上講,修身就是要正其心,整飾自己的心情欲念,保持心地平和,凈化、純化自己的意念,不自負,嚴格要求自己,經常解剖自己,不掩飾自 己的“不善”,逐步達到至善的境界?!洞髮W》中有這樣一段家喻戶曉的文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誠意,誠意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可見“修身為本”的本就是“修”、“齊”、“治”、“平”。
修身為本的思想影響了封建社會兩千余年,不僅知識分子多形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安貧樂道的氣節,而且一切志士仁人把修身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和前提,作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基礎和前提,畢其一生去追求、去踐行。這種重視修身的道德思想,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不僅在知識分子群體當中,而且在廣大的勞動人民中間都表現出重視追求精神生活的民族品格。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及其文本是一種歷史性存在,不同時代、不同精神歸宿的人會解讀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不同的價值。解讀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就既是一種學習宣傳,又是一種承襲和弘揚。
二、對待傳統倫理學說的正確態度
在中國,傳統倫理,主要是儒家倫理。但是,經過“五.四”和“文革”兩次大的沖擊之后,儒家文化所堅持的社會倫理遭到拋棄。隨著近年來市場經濟對人們思想的巨大沖擊,社會上已經出現了道德滑坡、價值混亂等問題。當前中國社會最迫切需要的是要強調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且認真地研究和吸取儒家傳統倫理觀念中那些合理的內容,建立起符合時代精神所需要的倫理觀念。
在現代中國談論傳統倫理,一是不能忽視傳統倫理曾長期與封建專制政治制度結合在一起,其中確實包含著許多為封建專制政治制度服務的規范和不再適合時代潮流的內容,前者如“三綱”等,后者如“女子無才便是德”等。二是不能無視近百年來對傳統倫理嚴厲批判的事實,因為這一歷史的批判是有其廣泛的社會群眾基礎的,是有其歷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三是在當今世界文化日益趨向多元綜合的整體環境下,必需打破儒家思想文化和倫理一統或獨尊的傳統思維模式。
以往,人們受“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也就在其中了”的思維方式的影響,把“破”看得比“立”更重要,乃至以為“破”了舊的,新的自然就會“立”起來。因此,長期以來在思想文化方面是“破”多“立”少,“破”強“立”弱,甚至有些方面是有“破”無“立”,其結果則是造成人們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混亂、迷茫、空白和無所適從。其實,“破”和“立”是既有聯系而又不能互相代替的。“破舊”只是為“立新”創造了條件,而并不能替代“立新”。“新”如果“立”不起來,或長期不“立”起來的話,除了會造成上面所說的人們思想上的混亂、迷茫、空白和無所適從之外,已“破”的“舊”還可能會死灰復燃、卷土重來。就這一意義上來說,“立”比“破”更顯重要,而且通過“立”,人們將全面地檢討前此的“破”,因而也能減少繼續再“破”時的盲目性和偏面性。
雖然傳統的道德在一些方面不能保證個人的獨立性和平等性,不能保證權力和義務的對等性,但在傳統道德中有相當一部分傳統美德對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起著特殊的作用,我們不能因為傳統道德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就一概否定它。毛澤東曾深謀遠慮地說:“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予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彼詫τ趥鹘y道德我們要敞開胸懷去接納和吸收,并使它能夠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對我國的長治久安產生積極的作用,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而傳統美德作為傳統倫理道德的一部分,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時代要求的優良美德,應該是傳統倫理道德在新時期最高的價值取向。
三、傳統倫理學說在當代大學生德育中的價值
就現代中國來講,傳統倫理學說對于大學生德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對中國傳統倫理學說中的心性修養理論、仁愛待人之心、家庭孝悌之道、見利思義之理等問題展開研究,對于糾正當前大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是很有啟發的,應當積極繼承與發揚。
1、心性修養理論
傳統認為儒家學說的主要內容在“內圣”方面。所謂“內圣”就是要通過學習,自覺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以“圣人”為道德修養的目的。儒家學說認為一個人只有通過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才真正完成道德修養,成為一個圣人。作為君主要“以德服天下”,所以理想的君主首先應該在道德修養上達到“圣人”的境界。在文化大革命中,隨同對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書的嚴厲批判,儒家心性修養之說更被視為所謂培養地主階級孝子賢孫的理論和方法而遭到徹底地否定。于是在社會大眾的心目中,相當普遍地把講傳統儒家心性修養看成是一種可怕可惡的“修養經”而加以排斥和否定。所以,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里,在我國大中小學的思想教育課程中是不講“修身養性”問題的,即使在專門的“倫理學”教科書中也沒有關于“心性修養”的內容。繼而在西方個人主義理論的侵襲下,許多人在根本沒有全面弄清西方個人主義含義的情況下,更是連一般的個人身心修養也都把它看成是一種否定個性、泯滅自我的愚人行為和理論而予以否定。此外,多年來我們在教育方針上雖然一再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而且明確要求把德育放在第一位,然而在實際執行中卻是把智力開發、知識教育放在了壓倒一切的位子上,而在德育教育方面也只是把重點放在抓所謂的“政治方向”這一點上??梢赃@樣說,多少年來在廣大青年中,很少有人能正確了解個人心性修養的意義,更談不上去實踐心性修養了。這是我國文化建設、教育實踐中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
現代德育面臨的困境之一就是馬克思主義德育思想更多的時候還停留在教科書上,沒有變成自律的行為規范,而舊有的儒家倫理在經歷“五四”和“文革”的沖擊之后已經不能承擔起維系民族道德的重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倫理方面的真空,各種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想都乘虛而入,導致了倫理思想的混亂無序。傳統文化能夠延綿兩千多年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是以“心性”為進路的,儒家哲學不重邏輯的嚴密性而強調體認。從人心和人性的角度出發來看待倫理問題是儒家的一貫方法。中國人思考問題的傳統便是從心性上著眼,而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西方哲學都是以認識論作為其起點的,這是中西哲學的一大不同。以心性為進路是中國傳統學術思想的一大特征,它不是用分門別類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是從宏觀入手,由宇宙觀到人生觀,再由人生觀到價值觀,它們是一個有機體。我們構建新的德育體系,應當從傳統文化的以心性為進路中汲取方法論上的經驗。西方的哲學主要成就在認識論方面,倫理問題一方面存在于其人文主義教育當中,另一方面則主要由宗教力量來實現。這就注定了我們不能照搬西方的倫理思想,而只能回到民族的由心性出發,重視體認的傳統中來。
為人之道的養成和提高,主要靠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修養。這里,教育是外在的、被動的,自我修養則是內在的、主動的。馬克思經典理論也告訴我們:“內心決定外因,內心是事物變化的根本”??梢赃@樣說,有沒有自我修養是檢驗一個人是否是一個自覺的人的根本標志。因此,要為“修養論”恢復名譽。同時,對儒家倫理中豐富的心性修養理論和實踐經驗,要敢于如實地肯定其中所包含著的各種合理因素,以及值得我們今天繼承和借鑒的東西。
2、“仁愛”待人之心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雖然“仁”德曾為統治階級所利用,但它是世俗道德生活中最普遍的德性標準?!叭省钡碌暮诵氖菒廴耍覍崿F“仁”的條件,既不依靠知識,也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經驗成分,惟賴人的意志??鬃诱f:“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說,只要我要求實現仁,那么仁就可以實現。所以“仁”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恒德,應該是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叭省钡率莻鹘y倫理道德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最高的價值取向,也應該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結構相適應。
我們吸收儒家文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便是要繼承這種可貴的人文精神。我們今天所說的人文精神包括以下五個層面的內容:1.重視終極關懷,執著探求超越現實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2.高揚人的價值,否定神學對人的束縛。3.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實現,在肯定人欲的合理、反對禁欲主義的同時,亦反對人性在物欲中汩沒。4.謀求個性解放,建立人際間的自由、平等關系,實現自身的價值,反對宗法等級關系及與其相應的意識形態束縛。5.堅持理性,反對迷信、盲從和認識領域的強制服從。結合時代因素考慮,人文精神在今天更多的要承擔起反抗工業文明對人的異化、高揚人的主體性的作用。我們今天遭遇的道德滑坡,公信力下降等問題說到底是因為在商品經濟和個人主義的大潮中人格受到扭曲,產生異化的結果。無論是官員的腐化墮落還是拜金主義的大行其道,無論是責任心的淡漠還是同情心的喪失都可以歸結到人格的異化和分裂上來。
3、家庭孝悌之道
在儒家倫理中,“忠”“孝”問題也是一直受到激烈批判的,而其中尤其是對“孝”道的否定,更是長期以來使人不敢正面議論的一個題目。然而,近年來社會上棄老不養,乃至虐待親生父母的事情時有發生,至于對尊長缺少禮貌,甚至連基本的尊老敬長禮貌都不清楚的,則更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還有,在當前大量“四二一”結構(祖父母、外祖父母為四,父母為二,獨生子女為一)的家庭中,由于祖輩或父母的溺愛,獨生子女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更不知尊老敬長為何物了,長此以往是十分令人擔憂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最基礎的社會結構,家庭倫理習慣的養成,是走向社會、接受社會倫理的準備。一個在家庭中不知孝敬父母長輩的人,很難想象他在社會上能敬重師長和尊長。因此,目前中國社會上倫序失常的現象,并不比家庭倫常失序的現象好多少。而社會倫序的失常,除了表現在對尊長的缺少禮貌外,更表現在大量的職務職責上的失倫失序,即不能在各自的職位上盡倫盡職。在當前中國社會環境下,在家庭倫理中只提倡一般的“尊老愛幼”是不夠的,還應當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孝敬之道。因為,父母對子女有直接養育之恩,這種親情之間的孝慈關系,是與對一般尊長的敬重關系不完全相同的。提倡孝敬父母,正是要人們增強這種親情的天倫觀念,而且要人們懂得對家庭盡倫也就是對社會盡職的道理。
4、見利思義之理
義代表公義、正義、道義。在義和利的關系上,儒家思想向來主張義高于一切。首先是“見利思義”,面對利益,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義,應該用正當的手段謀取利益;其次是“重義輕利”,即義的價值高于物質利益,把義放在第一位。所以對于義利關系的處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價值取向。雖然重義輕利的傾向也曾嚴重影響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先義后利以義制利才是傳統義利觀的基本內容和合理內核。而對于義利之辨,宋明理學強調“正其義不謀其利”,“正其義而利自在,明其道而功自在”,從而得出了“利在義中”、“義中有利”的結論。在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應當把“先義后利”的道德原則,升華為“生以載義”、“以義立身”的人生觀,同時還應該把它升華成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當然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義應該還有一種表現形式就是朋友間的義氣(不是我們所講的哥們義氣),它體現了我們中國人講信用、重承諾的生活態度,即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兌現,即使有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另外“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誠信知報”的美德也是“義”的重要內容。所以義利道德觀念是鼓舞志士仁人為民族大業義無反顧地獻身的重要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輝寫照。這就形成了中華民族在現實生活中特有的義氣:對國家民族——盡忠義,對父母長輩——行孝義,對親人——重情義,對朋友——講信義。人們義不容辭、見義勇為、伸張正義、施行道義直致舍生取義。“為義”已成為整個社會道德的重要信條,“舍生取義”的高尚境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國捐軀、為民獻身。
5、“禮”“樂”并重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禮教”和“樂教”?!岸Y”是一套行為規范。“禮”的作用在于使每一個人做他該做的事,不悖乎人倫,也不悖乎社會乃至于自然的秩序。儒家重視“禮教”,把“禮教”看成重要的道德教育手段則是非常高明的。“謙和好禮”是傳統文化重要的價值取向。而在儒家學說中,禮又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綜合概念,它不但指禮節、禮儀,又指社會行為準則;它不但能起到調節作用,又能使人文雅,使人情感雅化,凈化。所以“禮”是中國文化人倫秩序與人倫原理的最集中的體現和概括,可以說中國倫理的秩序就是“禮”的秩序。在看重“禮教”的同時,孔子還十分重視“樂教”。狹義的“樂教”可以理解為音樂教育,但我們可以做廣義的理解,就是所有的美育。“樂教”在孔子那里具有同“禮教”一樣重要的位置,孔子本人具有極高的藝術修養,他精通音樂,有“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佳話,同時他還對詩歌有精深的研究,相傳《詩經》是經過他的刪減編撰的,因此非常重視藝術的教育功能?!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概括起來可以歸納為美育。道德教育不能只依靠倫理說教,還應該輔之以藝術。說教發生作用在認知和意志力的層面,而藝術的作用則在人的情感層面,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不能空洞說教,要采取各種藝術形式,在現在的德育工作中尤有啟發意義。
6、注重守“節”
“節”簡單的說就是氣節和情操。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崇尚氣節的傳統,并將守節視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之一。對祖國的忠誠不二是“節”的最高層次,可視為“大節”。雖然在封建社會中它與忠君聯系在一起,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但它在本質上是把君作為國家的代表,“忠君”的背后,是一種深層的國家意識。所以這種“氣節”下所形成的“精忠愛國”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別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機存亡之際,這種“精忠愛國”的愛國主義傳統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另外“節”在中國知識分子身上還體現為一種不畏強權、不為富貴所惑、堅守志向的個人情操。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孟子說:“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在今天中國婦女對“貞節”也注入了新的內涵,那就是“三自”:“自尊、自愛、自強”,既重視自己的價值,又保持自己的人格,名譽。
事實上,現代社會也要求人們能更自覺地約束自己,節制自己的欲求,而且要學會尊重自然,愛惜資源。在這方面,儒家倫理中強調“不違天時”、“節用”“御欲”,反對不時砍伐、漁獵,討伐“暴殄天物”等思想是很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同樣,民主越發展,個人越自由,同時也就要求每個人都能更加自覺地約束自己,更加懂得尊重他人,樹立起一種真正符合人人平等自由的“人際倫理”觀念來。在這方面,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等,即使在今天也不失為一條有益的教訓和人際倫理的準則??墒牵覀兘裉煊性S多人正在逞人類高科技的威風,向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的攫取,沉湎于揮霍浪費型的“現代生活方式”之中。多數人以為民主自由就是無拘無束的任性所為,殊不知當你要求的自由與他人所要求的自由發生矛盾時,雙方各自所要求的自由,同時也就成了對方自由的制約。此外,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盡心上》)對于生長在現代優裕生活環境中的青年,尤其需要有這種自找苦吃的自我修養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因此現代的倫理研究不應該離開歷史的傳統或者對傳統進行膚淺的批判,否則“植根不深,則華實不茂。膏油不滋,則光彩不華?!?/SPAN>中國傳統倫理學說中許多好的方面對于促進大學生完善自我,從而對于群體的生存和發展,增強群體凝聚力有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只有對作為社會意識和上層建筑的倫理道德不斷地創新,才能使其順應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參考文獻:
1. 瞿振元、夏偉東.中國傳統道德講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 王紅武,“關于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的思考”《學術探索》2007年第3期;
3.羅國杰.中國傳統道德(多卷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