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禮儀教育中素質教育資源的價值開發

發布時間:2009-04-03

論禮儀教育中素質教育資源的價值開發

樊桂林

內容摘要當今社會,禮儀教育被日益重視,但教學中僅局限于禮儀規范的傳播,勢必使禮儀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在禮儀教育中應充分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其他素質教育資源,利用其價值,實現以禮育人,以禮治國的理想。

關鍵詞:禮儀教育  素質教育  價值開發

 

現在在教育界有一個詞被提的十分響亮——素質教育。確實,社會越來越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許多企事業單位在用人標準上的要求越來越挑剔,都希望錄用到綜合素質高的人才。所謂高素質不僅僅指高學歷、高技能、高能力,它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心理素質、道德修養、文化素質、交際能力、審美素質、禮儀修養等。如果把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用一座房子來比喻,我們的心理素質、道德修養、文化素質、交際能力、審美素質等就好比是支撐起房子的墻壁,而禮儀修養則好比是房子的地基,因為墻壁的高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地基決定了房子的高度,可以說,一個人的整體素質水平的高低是由其禮儀修養決定的。

禮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禮儀更直接地反映著一個國家其國民的普遍素質。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中國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周朝的“國學”就以“六藝”為基本教學內容,而“六藝”把“禮”放在首位;春秋時的教育家孔子則更是倡導并力行禮儀普及教育,到漢代,禮儀 教育與治國安邦聯系起來。但是,由于戰爭和文革等特殊的歷史原因,我們的禮儀文化遭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以后,走出國門,才發現我們的國民亟待提高的是禮儀修養。為此,國家大力提倡禮儀教育,許多高校開設了禮儀課程,可是現代大學生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卻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禮儀修養,究其原因,禮儀課程似乎只起到普及禮儀規范的作用,對禮儀教學中素質教育資源的開發卻微乎其微,這樣,禮儀教育流于形式,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其實禮儀教學不能孤立地對待,應該把它作為提升綜合素質的橋梁,挖掘禮儀教育中的其他資源價值,那么,其中蘊含著哪些教育資源呢?

一、禮儀教學是品德教育的平臺

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都十分重視對國民的品德教育,當然,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道德要求。當今,我們的社會要求大學生不僅要學有所長,而且要品學兼優,品即品德修養,而品德修養又直接體現為對社會公德的遵守與維護。

德育不能僅靠空洞的說教來實現,而應通過一個更加具體形象的平臺來實現,禮儀教學便是這樣一個平臺。一個人不講究禮儀,自然也就不能夠講究公德,禮儀是道德的實現,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禮儀教育與德育實際上完全是殊途同歸的。禮儀教育的優點在于更具體、更形象、更具有可操作性,避免了空洞與抽象。

關于品德教育我們從小學就開始了,但是為什么我國還存在隨地吐痰、亂扔雜物、闖紅燈、不排隊、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亂捕亂殺等不良現象呢?甚至會出現名校研究生往狗熊臉上潑硫酸解悶的丑聞。這些不良現象嚴重損壞了我們民族的形象,損壞了禮儀之邦的美譽。這也說明盡管我們十分重視品德教育,但在教育中出現了問題,教育局限于空洞的理論層面上,缺乏有效的實踐平臺。

禮儀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使其成為一名真正有教養的、品德高尚的人。禮儀教學不是講理論,而是在于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比如通過遵紀守法、保護公物、禮讓有序、無礙于人等行為習慣的培養來培養學生維護秩序的公德;通過照顧老人、尊重婦女、保護兒童、幫助病殘的教育培養學生關心他人的美德;通過個人衛生、生活衛生、環境衛生、愛護動植物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講究衛生、愛護環境的公德。這些教育都是在實踐中付諸實現的,教育形式具體形象,通過培養學生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道德水平,用禮儀教育去規范學生的思想品德,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禮儀教學是提升學生個人品德的平臺,如果每個公民都有這樣的品德修養,國民的整體道德素質也就相應提高了,中國人“沒禮貌”、“沒教養”的形象在外國人眼里就會改變。

二、禮儀教育是文化素質教育的橋梁

“在生活中,得體的禮儀不僅可以展現出一個人的教養、風度和氣質,還體現出一個人對社會的認知水準、個人學識、自身修養和價值取向。”①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提升國民文化修養方面確實做了很大的努力,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1995年,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作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探索,首先在52所高等學校進行試點,之后,教育部又相繼出臺了幾項重要措施:制定并下發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成立了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在全國普通高校建立了32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等。文化素質教育主要是指通過人文學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養大學生的內在品格和修養,也就是塑造大學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文化素質教育與禮儀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為禮儀是文化素質的一種外化,而人的內涵和文化素質是表現禮儀的根本。

禮儀教育表面上看注重形式上的規范要求,如從儀容、儀表、儀態到各種場合的言行規范,但這不是禮儀教育的全部,禮儀教育也十分重視內在修養的提升,沒有很好的文化修養,禮儀就成了無源之水。周恩來被譽為“禮儀外交官”,這與他的學識分不開。一個言談舉止高雅的人,必定有很高的文化修養。相反,沒有文化素質的人是裝不出得體的禮儀修養的,比如電影《窈窕淑女》中,兩個紳士妄想把一個賣花姑娘包裝成淑女,可是僅靠外在的包裝沒有內在涵養,賣花姑娘弄出了許多笑話。“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是人際交往取得成功的一個基礎,有了各種知識,才能使自己懂禮貌、講禮節,才能思考問題周到詳盡,處理問題得體妥當,也才能在當今社會中,與方方面面的人進行廣泛的交流。”②所以,為了提高禮儀修養,促使人們不斷學習,從而提高文化修養,然后把文化修養外化為禮儀修養。同時,禮儀文化本身就是各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積淀,其內涵博大精深。“簡單易行的禮儀規則里,蘊含著人類經歷的歷史滄桑,積淀著各民族的情感與風情。禮儀像一座富礦,其中的文化財富令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③禮儀修養是以道德和知識為核心的,學習禮儀的過程,也是提升道德修養和文化修養的過程。

可見,在禮儀教育中又蘊含著文化素質教育資源,我們應利用禮儀與文化的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充分挖掘文化素質教育資源,使禮儀教育成為文化素質教育的橋梁。

三、禮儀教育是開發交際能力的鑰匙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禮儀能夠調節人際關系,從一定意義上說,禮儀是人際關系和諧發展的調節器,人們在交往時按禮儀規范去做,有助于加強人們之間互相尊重,建立友好關系,緩和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④由此可見,禮儀是調節人際關系的潤滑劑。“禮立于敬”,禮儀的核心是敬,一言一行要尊敬他人,禮儀教學就是教會學生與人交往要尊敬他人。禮儀教學中特別重視學生談話、介紹、握手、遞接名片、接打電話、會面、接待、贈送禮物等方面的禮儀規范,而這些環節恰恰是人際交往中不可忽視的細節,學會得體處理這些問題,其交際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在人際交往中,任何人都離不開禮儀,作為秘書或公關人員,要努力發揮禮儀的優勢來為公關服務,作為普通人,要靠禮儀調節情感、潤滑關系,是否能自如運用禮儀,決定了一個人的交際能力。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一個人的交際能力取決于他的禮儀修養,良好的禮儀修養可以點旺一個人的人氣;可以打開人與人之間的障礙,形成網絡;可以消除距離,拉近關系;可以收取信息,創造機遇。

在人際交往中,有時禮儀比智慧和學識都重要。在當今社會,一個人的交際能力至關重要,直接關系到其事業、生活甚至命運,人們也越來越重視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而禮儀教育恰好是開發人際交往能力的金鑰匙。

四、禮儀教育是審美素質教育的基石

禮儀教育蘊涵著豐富的審美資源,通過禮儀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為學生的成長進行真善美的教育,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塑造完美形象。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現在在青少年中出現了“審美蒼蠅化”的現象,無論是外表形象,還是言談舉止,都有追捧丑的傾向。這不是人本身的問題,而是缺乏正確的引導。正因如此,禮儀教育的審美教育功能尤其顯得重要。

禮儀教育中要求人們在儀容、儀表、儀態上合乎禮儀規范,什么樣的妝容是美的,不同場合的不同服飾要求,在公眾場合要注意言談舉止的優雅得體,從這些教育中讓人感受到了形象美;禮儀教育要求人們謙遜、寬容、恭敬、坦誠、善良、彬彬有禮、關愛他人,讓人從中感受到人性美;禮儀教育還傳播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宗教的風俗禮儀,讓人從中感受到豐富的社會美。毋庸置疑,禮儀不僅起規范行為的作用,而且讓被教育者從中獲得高尚的審美情操,獲得提高審美品位的能力。

禮儀教育培養了人們最基本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了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讓學生心中有美的標準,從而明了追求美、創造美的方向。所以,禮儀教育是審美素質教育的基石。

當然,禮儀教育中需要挖掘的教育資源還很多,有待進一步探索。隨著社會的發展,禮儀教育變得日益重要,它的舞臺和舞臺上的演出者都呈全民化的特點。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讓其他素質教育資源在這個舞臺上盡情展示出來,使禮儀教育呈現出多方面的價值,實現以禮育人、以禮治國,從而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希曼編著《怎樣提升女性氣質》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頁。

                   楊狄主編《社交禮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頁。

                   柳建英、熊詩華、張明如主編《大學禮儀教程》前言。

                   陳平編著《社交禮儀》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