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高專金融保險業人才需求狀況調查分析

發布時間:2009-04-04

高職高專金融保險業人才需求狀況調查分析

與教學改革建議

李國娟

 

摘要:隨著國內外金融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金融企業在崗位設置、人才需求結構等等方面都出現了一些新特征,對高職高專金融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與之相適應的高職金融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也勢在必行.

關鍵詞:金融保險業;人才需求;教學改革

 

隨著我國金融改革不斷開始向市場化、國際化方向推進,金融保險業呈現出新的特征和發展趨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金融保險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高層次、國際化的金融人才是解決金融人才需求的當務之急。本文聯系目前我國金融改革發展趨勢,結合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方式,對金融人才需求進行分析,并提出培養目標。

一、金融保險專業的社會需求分析

(一)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為金融保險專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金融保險與市場經濟緊密相連。經濟發展表明,這一行業需要大量的能在“第一線”崗位以誠信為本,用嫻熟的技能為客戶提供周到服務的應用型人才。我國入世以后,中外金融保險機構在增加,股份制金融保險的分支機構迅速放張,競爭更加激烈。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經濟風險,我國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在世界排名分別為61位和73位,與我國綜合實力不相稱。差距就是潛力,競爭就是動力。當前的經濟形勢為金融保險業提供良好的發展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正是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之一?!秶鴦赵宏P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也指出,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人力資源開發的必然要求,是拓寬就業渠道,促進勞動就業和再就業的重要舉措?!蔽蚁档慕鹑谂c保險專業正是基于上述分析和依據而設置的。

   (二)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實施需要更多高素質的金融保險業專門人才

我國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生態建設、基礎設施、農牧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五個重點的經濟發展戰略已全面展開。大量資金的運用離不開金融在國民經濟中核心作用的發揮。如何籌集和使用好資金,達到預期的目的,在于要有一支能適應現代金融保險業市場不斷發展需要的從業人員隊伍。目前我國的現狀遠不能滿足實際的需求。僅以平安保險呼和浩特分公司為例,其保險代理人員的學歷層次,大學以上學歷僅占7.7%,高中以下學歷約占37.2%。許多在一線從事保險代理和保險推銷的人員,只是經過短期簡單培訓就上崗的,并不具備保險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和服務能力,很難滿足行業發展的需要,其后果必然會制約保險業市場的開拓,從而影響到這一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梢姡涌鞂鹑诒kU業人才的培養,是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重視的問題。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實施呼喚更多的高素質的金融保險業的專門人才,這為我系開設金融與保險專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我系開設金融保險專業,無疑會大大緩解我區金融保險業專門人才的供需矛盾,有利于促進我國金融保險業的發展

金融企業對人員的需求更趨于理性化,不再是一味的高學歷追求,而是著重從實踐與潛在的能力,品行素質,良好的形象,交際能力是否是本地人等方面去挑選員工。這對高職學校的金融專業在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上起了一定的指導意義。這正與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相吻合,換言之,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的畢業生在金融企業有較大的就業空間。

   二、金融保險專業培養目標的幾種模式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金融業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給高職教育金融專業培養目標的確定帶來了諸多影響。從各高職院校的實踐狀況以及我院在此方面的研討情況看,金融專業的培養目標大體有如下幾種模式:

(一)銀行業模式

這是一種傳統的培養目標模式,反映了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國銀行大一統的金融體制。隨著我國銀行經營的多元化、管理的規范化、手段的現代化,傳統的存貸款業務逐步減少,相關業務人員不斷精減,這種培養目標的路將越走越窄。

(二)大金融模式

這是融銀行業、證券期貨業、保險業等為一爐的培養目標模式,有的院校還在此基礎上再細分為若干個專業方向。其優勢是學生就業適應面廣。但專業課程過多,學生學業負擔過重;主干課不突出,學生知識技能均廣而不精,無法形成專業特長。在學生數較少的情況下,專業方向形同虛設。

(三)金融產品營銷模式

這種培養目標模式實質上是對大金融模式進行的一種改良。它不要求學生十分精通各類金融業務,學生畢業后也不具體經辦這些業務,但要求學生熟悉各種金融產品的屬性,具有推介促銷金融產品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金融業務發展對人才需求的結構變化,并初步實現了對金融專業與市場營銷專業的整合。

(四)投資理財(含個人理財)模式

這是對大金融模式進行改良的另一種培養目標模式。它培養的是為客戶提供理財規劃服務的金融中介機構工作人員,而不是直接以辦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工作人員。但理財規劃對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要求較高(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理財規劃師認證考試最低級別為二級),高職院校畢業生一般難以達到這種要求。

(五)證券(期貨)投資模式。這是以證券期貨從業人員為培養目標的模式。它拋棄了傳統的銀行業培養目標模式,相對而言是一種進步;同時,證券業協會和期貨業協會分別推出了證券期貨從業人員資格考試,便于實施對證施教。但證券尤其是期貨業的規模目前在我國仍然很小,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又相對較高,因此從方便學生就業的角度考慮,這種培養目標模式尚存在諸多問題。

(六)保險業模式

這是以保險從業人員為培養目標的模式。從目前情況看,在整個金融業中保險業對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量最大,在保險業中又以保險營銷業務(含保險代理、保險經紀等)的人才需求為最。

三、選擇培養目標模式的基本觀點
  (一)按照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精神,高職金融專業的培養目標應以從事非銀行金融業務的高技能人才為基本取向。但這并不意味著高職金融專業不再為商業銀行培養人才。隨著銀行業務的拓展,尤其是中間業務的開展以及混業經營的即將到來,銀行不會再大量引進傳統的銀行業務人員,轉而需求從事新興金融業務的人才。

(二)高職金融專業教學應注重對學生的金融產品營銷能力和理財規劃能力的培養。但這也不意味著一定要開設這樣的專業或專業方向。最適當的定位是,將其作為金融專業培養目標所對應的職業崗位群中的一類崗位。

(三)高職金融專業面向宜寬窄適度。專業過寬,往往形成雜而不專不精不特的尷尬局面;過窄則不利于擴大學生就業適應面,也會對學生未來的知識能力遷移產生不良影響,不利于學生的后續發展。

(四)高職金融專業培養目標的確定,應根據各地各校實際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的特色。如,證券(期貨)投資模式,在內地人才市場需求不大,也缺乏必要的實習實訓外部環境;但在沿海地區卻具有這兩方面的優勢。

、課程設置與課程整合

(一)按照專業能力需要設置核心課程

將保險從業能力分解成知識、技能、素質,按專業能力模塊設置課程模塊,并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線,開發設計各門課程及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課程都是就保險論保險”,金融的基本理論,銀行業、證券期貨業乃至理財、營銷的一般知識與技能,都應在課程體系中有所體現。

(二)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整合課程

課程整合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涉及保險業務的核心課程教學內容的重新剪裁。以《保險概論》、《財產保險》、《人身保險》、《保險營銷》四門課程為例。通行的《財產保險》、《人身保險》教材前面幾章基本上是純理論,后面部分主要是講授保險條款。這樣的教學內容安排,理論部分與《保險概論》相互重疊,實務部分的實務性不強。因為財產保險、人身保險的實務出除了保險條款、保險營銷(展業和承保),還有保險理賠、保險防災防損和各環節的內勤工作程序(如單證填寫)等。整合方案為:將《財產保險》、《人身保險》純理論部分納入《保險概論》,將兩門課程變成純粹的實務課程,講授保險條款、保險營銷展業和承保、保險理賠、保險防災防損和包括單證填寫在內的內勤工作程序等?!侗kU營銷》則具體講授保險展業和承保的具體技巧和工作重點。二是非保險業務的金融課程的合并與刪減。在大金融培養目標模式下,涉及證券業的課程有《證券基礎》、《證券交易》、《證券投資分析》等,建議合并為一門課程。涉及銀行業的課程,建議保留《商業銀行業務》,其它課程全部刪除,教學內容可作相應調整。

(三)按照對證施教的要求,注重課程設置與職業格標準的對接

對證施教即通過對照職業資格證書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來組織實施教學,是由我院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是對雙證制的完善和發展。它不僅要求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而且要求教學體系與國家職業標準及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接軌,教學活動積極主動地適應學生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需要,使學生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成為是高職教學的一種內置行為。在教學計劃制訂階段,對證施教的主要要求是課程設置與職業資格標準互相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互相接軌。獲得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資格證應成為金融保險專業學生畢業的必備條件之一。《保險概論》課程教學內容應涵蓋保險代理人資格證書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其它課程也可以考慮與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的銜接。

(四)校本課程的開發

校本課程的開發宜以少課時、多品種為原則,結合當地經濟和金融保險業的實際,聯合相關單位開發,以突出學校特色,彌補統一課程設計的不足。

五、實踐性教學體系建設

實踐性教學是高職教育的特色,也是專業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實踐性教學體系一般由單項實訓、綜合實訓、校外實習、畢業設計、社會調查等環節構成。這里僅就實訓教學,發表一點原則意見。一般來說,實訓教學可分為單項實訓和綜合實訓。單項實訓是基礎,綜合實訓是關鍵。

單項實訓是結合專業課程理論教學中某一章節的教學內容而組織的實訓活動,其主要目的是驗證理論教學的相關知識,實訓項目間的關聯度較弱,通常穿插在理論教學中進行,不單獨設置課程,實訓成績作為課程成績的一個組成部分按一定比重計入總評成績。原則上,金融保險專業的每門實務性專業課程(尤其是涉及保險業務的課程)都應當組織若干次單項實訓活動,并由相關教師編制實訓指導書。

綜合實訓則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某門或多門專業課程的知識完成一定的實訓任務,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實訓項目間相互關聯,至少應安排一個整周時間單獨進行,并單獨設置課程,單獨記載成績,形成相對獨立的實訓教學體系。

綜合實訓課程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于一門專業課程知識應用的綜合實訓課程。這類課程應遵循一門課程至少教會學生一種技能的原則,從培養學生技能出發,組織多種形式的實訓活動。實訓項目的設計可以是單項實訓內容的拓展,但必須注重實訓項目內容上的關聯性,引入實際工作中真實運用的單證等必要的實訓教學用具。二是基于多門專業課程知識應用的綜合實訓課程。這類課程應遵循綜合運用的原則,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出發,組織學生開展本專業相關業務內容的系統實訓。要打破理論教學的課程界限,按實際工作的業務流程,并綜合運用多門專業課程的知識重新設計實訓項目。實訓內容應前后連貫、層層遞進。實訓項目要注重業務內容與業務流程的真實性,但一般不強求角色模擬。三是基于崗位職業能力訓練的綜合實訓課程。這類課程應遵循實戰模擬的原則,從強化職業崗位的仿真性出發,組織崗位模擬實訓。實訓內容以真實的業務工作崗位為基礎,而不以理論教學體系為依據,一般應實現工作環境仿真、業務流程仿真、職業角色模擬”,